【展讯】《经典·嬗变》宋画小品临摹与图式转换课程作品展即将展出
中国画学院/漓江画派学院
《经典·嬗变》
宋画小品临摹与图式转换课程作品展

课程指导老师:林洪钱
展出时间:2023年5月12日~5月17日
展出空间:中国画学院/漓江画派学院2F掇英馆
展出地址: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罗文大道8号
广西艺术学院相思湖校区

《经典》
本次展览《经典˙嬗变》主要是2021级花鸟1班二年级上学期的《宋画小品临摹》课程,以及三年级花鸟工笔班《经典图式转换创作练习》的课程所共同征集策划的作品展览。
“弘扬经典、守正创新”。中国美术教育的授课目的,不单对于技法的学习掌握而已,而如何透过中国画学的教育来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并熟悉每个朝代不同的风格形式和思维观点,建立学生对于中国绘画的基本认识,以对画品有初步的鉴赏能力。
“临摹”一直以来中国画的教学方法,是透过临摹的方式来了解中国绘画的重要形式,不只是一种学习手段、一种保存珍贵作品的方法,也是重要的艺术创作体验的培养。但临摹不能只停留在技法上或图式上的学习,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从画到画的表象模仿,它必须对于临摹作品先做一定的功课,先有一定的审美理解,了解创作者的生平、性情与其时代背景。分析作品、知晓作品材质、颜料技法、创作理念等等,以多维度、多方面的研究后才能对于作品能一定的感受、理解。“形象”是绘画手段,而“立意”是作品的精神内涵。
部分展出作品

马新龙《临花篮图》(冬)

弓炎雯《临花篮图》(夏)

苏童《临花篮图》(春)

黄涛《临太液荷风图》

向嘉琪《临海棠蛱蝶图》

李家瑛《临梅竹戏雀图》

江东国《临虞美人图》

梁璨《临紫薇图》

李成逊《临梅花双雀图》

程军《临夜合花图》

蒙鹏伟《临写生杏花图》

肖茜《临秋卉草虫》

夏绪华《临秋葵图》
、

刘雨欣《临果熟来禽图》

陆心怡《临红蓼水禽图》

王朝慧《临花篮图》(夏)

郑丽丽《临蜀葵图》

陈传银《临雪景寒禽图》

周子烨《临碧桃倚石图》

何迪 《临枇杷山鸟图》

高凉婷《临梅竹图》

秦铱远《临牡丹图》

汪懂程《临乳鸭图》

莫丽《临碧桃图》
《嬗变》
“临创”作为临摹与创作的过度阶段,是启发创作意识的方法之一,它透过临本进行联想与改造,并与自身经验或时代观结合。创作者并非原封不动地复制原作,而是利用新的手法、新的媒介、新的形式、新的观点,使经典图式带来新的体验或新的思考,同时也开拓与发展了传统艺术的审美价值--“活力的传统”。
“挪用”作为新时代艺术创作的方式之一,借用传统的经典名画成为许多当代艺术家或新的创作者来探索个人的绘画语言,抑是一种趋势的现象和重要的方法。它不仅体现为对新意义的追寻,也是对于继承传统后给予新意趣的可能。艺术中的挪用把已有的图像、符号从原来的语境中抽离出来,使其陌生化,并置入新的语境之中。创作者在“挪用”的过程中,映射出自己在思想、承载个体对相关艺术理念与文化问题的思考。通过对前人经验的借鉴、再创造,使得经典艺术能够源远流长、异彩纷呈。挪用仅仅是众多艺术创作手段中的一种而已,“样式”是创作的结果,而不是创作的前提。如果为样式所限,就必然失去对艺术创作的精神追求。创作者需有个人的意志表达,独立的判断性。
《经典图式的转换》是三年级学生的课程,是以“挪用”做为表现的临创方法,藉由古代的经典作品做为创造性的转化,分为“置入”、“延伸”、“流变”等转化模式。而延异后所体现的陌生感与趣味性,做为观者感官上的一种视觉与思维上的“再审视”。同时也是将学生一、二年级前期以临摹课程的学习方式作为创作转换,激活其主体本有的创作思维,并作为四年级时的毕业创作意识与思路的训练准备。

陈龙玉《锦绣》

何梓欣《新春福运》

刘显阳《出宫》

叶秋霞《女人花》

施华凤《古往今来》

张传扬《夜灯微亮》

叶秋霞《看见林椿》

黄灿《黄金屋》

卢金柳《二微码》

武瑞麟《猫戏图》

李家乐《天降甘麟》指导老师 苏凌云

赵永琪《小黄鸭》

张传扬《宏扬经典》

张甜《日啖三百》

施华凤《皇家富贵》

梓欣《鸳鸯戏水》

梁梓萍《金枝玉叶》

蒋亮亮《蜘蛛侠》

庞玉昊《遇见宋徽宗》

罗宇翠《芙蓉铸青铜》

韦思思《落果飨宴》

梁梓萍《看见李嵩》

韦思思《荷塘花洒》

庞玉昊《平安健壮》

覃钰棋《醉红酒》

杨裕琳《甜蜜蜜》

覃钰棋《黃鸝餵雛》

吳昊煜《千里江山》
